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47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世界各国的部队其实在建制上都差不太多,为了适应战场发生的巨大变化,提高部队的作战、生存能力,几乎在有建制的部队中都有过“师改旅”的情况出现。
会出现这种情况,也是因为部队在完成“师改旅”以后,部队能够明显增加战斗能力。
世界新军事变革也在不断深入,陆军转型也在不断进入攻坚阶段,对于中国来说,“师改旅”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,那么“师改旅”改的是什么?有什么好处?
“师改旅”是一种趋势
90年代的海湾战争也给了中国部队很大的提醒:接下来,部队可能不会再去打以核武器为背景的世界大战,而是要打以高科技作为依托的高强度局部战争,这也就为旅的建设奠定了充足的理由。
要搞清楚“师改旅”的优点,首先也要弄清“师改旅”改的是什么。
从字面意思上看,改的内容其实就是建制,比如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,军队的主力编制是:野战军、兵团、军、师、团、营、连、排、班依次排列下去,有些地方上的部队还有可能存在“旅”这个单位。
不过,新中国成立后马上就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,所以部队的编制并没有很快改变,直到战争结束后,兵团这一级的军事单位最终被取消,保留了剩下的编制部分。
无论是前期战争还是后面的和平年代,编制中主要采用的都是“三三制”,也就是说,一个军下面有三个师,一个师下面有三个团,也有一些其他的编制,但不是最为主要的形式。
在这样的体系下,师级部队便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战任务,在战争过程中,局势向来都是瞬息万变,一个师需要能够承担起一场小型战役,最起码要有火力支援,顺便保障后勤。
不过,在师部中,就有司令部、后勤部、政治部等机关,他们下属的团同样还有司令部、政治处、后勤处等机关,在这两级机关中,很多非作战编制都在其中给,就显得有些臃肿。
而且,按照过去的作战经验,一个命令从军级单位下来,再到师部,紧接着再来到团部,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,战机总会稍纵即逝,军令如此下达,则也有可能遇到很多意外情况,不利于部队展开。
在抗美援朝之后,我国也很少有过大规模的战役。
可美国不一样,这个国家从创立开始几乎每天都在战斗,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过去编制中的一些弊端,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,美军率先开始了“师改旅”的计划,很多世界军事强国也开始走起了自己的“师改旅”的道路。
在重新改革以后,很多部队的编制不再是“三三制”,而是以合成营为基本单位,在旅级单位下有4个合成营,再加上旅,总人数只有过去师部中的一半,人数大概是四千人左右。
在新的编制下,合成旅的具体编制为:1个合成营、1个炮兵营、1个防空营、1个保障营外加1个支援营,还有工兵连、卫生连、警卫连、侦察连等附属单位。
旅是副师级建制,旅长和政委也都是副师级别的军官。
在改制以后,师和团这两级指挥机关就直接被取消了,军直接指挥旅的作战,也相当于变相裁去了师机关的军官以及一些非战斗人员的编制,合成营则是具体的单位。
直到现在,编制的形式依旧在不断发展过程从,从20世纪以来,各国的编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几乎全都从“重厚长大型”转变为“轻薄短小型”,这是整个世界的趋势。
在师改旅之后,还有个明显的特点便在于后勤部队上。
过去,师就是最小的战役单位,不仅要有强大的火力和人员配备,能够让他们直接投入战斗,部队的后勤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。
比如,过去一个师有一万人,下辖三个团,一个团有三千人,那么还会剩下一千多人被编入后勤部队,这也是机构臃肿的一个体现。
在改为旅级单位后,情况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,因为它大于最小的战斗单位,也有成熟的配套武器,旅级部队在作战的过程中,火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,和过去的师级单位比起来,也就是后勤人员稍显不足。
“师改旅”优点良多
纵观世界上已经完成“师改旅”的国家,他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,那就是军事实力还算是不错,所以有能改造的条件。
如果只是有编制而没有综合实力,那么贸然进行“师改旅”的操作,也同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,国家若正好发生了战争,这么做只会处在不利地位上。
在假想敌的实力没有自己强的情况下,“师改旅”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最为明显的优点,便是在“师改旅”之后,部队的灵活性大大增强,在旅的编制中,基本都是作战人员,比起以前编制还有所缩小,有效避免了人数密集的情况,行军速度也会大大增快。
接到任务以后,旅部便可以快速行动起来,牢牢把握战场的形势。
而且,在完成“师改旅”后,相关冗杂的人员将被换下,精简过后的部队能为组织省下一笔可观的经费,这笔经费也会被用于科研研发和火力配备,从而继续强化该旅。
现代化战争中,已经不再适用于过去的人海战术,只要让能完成任务的人配齐,其他的所有人可以说都是多余的。
因此,“师改旅”也将很多存在于师部中无用的力量剔除出去了,集合精锐力量于一体,能够有效应对战场上的各种形势,让部队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“师改旅”就可很好解决这个问题,从现在其他正在打仗的国家中便能看出,目标越大,越容易遭到敌人的空袭,部队需要精简,要像一把匕首,短而快。
从指挥角度来说,师改旅同样非常必要。
这是因为,现代化战争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“信息”,在捕捉到信息以后,领导们需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,来应对战场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,一个及时下达的命令能够拯救一支部队。
过去,师级部队要比旅级部队高一级,领导的人数也比较多,真实的战场绝对没有时间去做“沙盘推演”,信息化战争,计划工作都是提前做的,当到了打仗的那一刻,就要瞬间做出决策,去看执行哪一条计划,这样才能让部队把握好战机。
所有改变在最开始提出的时候,也不会让所有人都觉得有好没有坏,当然,“师改旅”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。
比如,在“师改旅”以后,编制缩小了,部队精炼了,若在实战中遇到战争特别激烈的情况, 旅很有可能面临火力不足的情况,这个时候只能去请求“军”一级的单位来支援。
理论上,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,但在实际上,现在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,交战的双方通常都会在正式开战前打很长时间的“信息战”,去探对方的底,除非遇到了决策失误,让合成旅陷入了包围圈的情况,不然这种问题一般不会发生。
提到决策,在“师改旅”之后,对每一位旅长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考验。
合成旅中涵盖了很多兵种,并不是以前师级单位中的那么简单,现在这些科技化兵种全部都由旅长指挥,这也就说明,人才培养在“师改旅”中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环,需要旅长有着极强的军事素质才能胜任。
旅部机关少了,副师级和正团级的职位缩小,基层的竞争也更加激烈,这也就为未来的旅长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,能坐到旅长这个位置上的,一定是“人中龙凤”。
回到规模作战的问题,合成旅能够快速机动起来,应对小规模军事冲突,很快完成战斗并迅速撤离,这是当下的综合环境的必然选择。
而如果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,旅一级的机关可能无法对抗,这个时候也不用着急,最起码还有“军”一级的单位能够使用,不一定还要向以前一样运用到师级单位。
纵观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后几仗,最出名的莫过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对印自卫反击战,虽是两国战争,不过中国采用的几乎都是“杀鸡用牛刀”的战术,早点打完,主动撤退,还能在国际社会上给大家留下好印象。
对于后来边境上诸如“两山轮战”这样的小规模战争,其实合成旅这样的单位就已经完全够用了,现在和中国陆军交手的,基本都是我国的“手下败将”,掀不起多大风浪,也几乎不需要派出军一级的单位前去作战。
因此,在“军改旅”这样的编制下,无论是部队的运动效能还是指挥效能,都有很大的提高,还能将更多的钱用在科研上,何乐而不为呢?
世界上几乎所有军事实力排得上号的国家都采用了“军改旅”的策略,这也从侧面说明这样做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。
不过,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存在,在“军改旅”几年以后,又重新改回了师,他们觉得合成旅比起过去的师还是存在火力不足的问题。
这也并不能怪编制,同美军的一个旅,几乎能横扫中、俄以外任何国家的一个师,因为他们已经配备上了相当强劲的武器,并且在不少实战中发挥了作用。
而当时的俄罗斯,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去给旅级部队提供重组火力,而且俄军的战争形势和美军也完全不一样,他们便改了回去。
中国军队在“师改旅”之后是绝对不会再改回去的,这些年在军事演习当中,大家已经知道了合成旅的厉害,未来也只会越来越强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