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画谱,课徒画稿又是什么,如何理解《指头画谱》
画谱,是中国特有的著作形式,历史上有两种:一种以文字系统记录收藏,如《宣和画谱》;另一种以图说谱系传授画法,如李衍《竹谱》。明末清初以来,随着名画鉴赏和画法传授需要的扩大,木版印刷的兴盛又提供了方便,于是出现了若干名作画谱和课徒画谱,前者如《颜氏画谱》,仿刻历代名画家的绘画作品,以供系统鉴赏参考;后者如《芥子园画传》(一名《芥子园画谱》),根据李流芳的课徒画稿增补扩编而成,系统整理师徒传授的经验,以便学习。
大量的《画谱》来源于《课徒画稿》,《课徒画稿》又丰富了新编的《画谱》,自古至今,只要学习传统中国绘画,都离不开两种图文并茂的教材:一种是已经刻印出版的画谱,以《芥子园画谱》影响最广;另一种是手绘或印刷的《课徒画稿》,最突出的是《龚半千课徒画稿》。二者都以图为主,配以文字图说。在美术院校出现以前,《画谱》是师徒传授的主要参考书,在美术院校出现之后,不同的《画谱》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中国画教材的作用。
以课徒画稿为基础编写的画谱,不同于一般教材之处,在于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传授画法,在画法传授中特别注意于中国画变现实为艺术的提炼方法。围绕中国画的提炼方法,李可染曾经指出,中国画从来不与照相机争功,距离实际生活很远,是一种具有高度加工的艺术。石鲁指出,这种高度的加工表现为程式法则。
中国画的造型,不脱离现实但更重视主观感受,妙在似与不似之间;提炼造型的程式,受书法思维的影响,更重视意到笔不到的指示性与“点画随心”“心与道合”的书写性。中国人总是说“十指连心”“得心应手”,书画家也最爱讲“书为心画”和“画为心印”,然而古今画谱虽多,却少见图文并茂系统全面的《指头画谱》,究其原因无外两个:一是指画独立成科并形成画派是在清代,没有笔画历史悠久;二是自清代至近现代,不少指画名家都以笔画名世,指画是副业,极少人考虑为指画传授著书立说。
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四十年,中国文化繁荣的同时写意画在复兴中的开拓,指画就是一个方面,如今人们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,指画的发展便不再是问题。人们有理由相信,不久的将来指画必然会得到补充和发展,中国的写意画也必然会迎来辉煌。
-
喜欢(0)
-
不喜欢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