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36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公元1399年,在朱允炆削藩的压力下,朱棣奋起反抗,发动靖难之役。最终历时三年的时间,朱棣成功率领燕军攻入金陵,宣布靖难之役的结束。
而此次战争,不仅让老朱家明朝皇位继承产生变化,更影响了明朝此后两百多年的政治思想。
在朱棣成功攻下金陵,并且登基称帝以后,他最恨的人当属铁铉那么朱棣最爱的建文旧臣又是谁呢?答案便是以往就给朱棣当过粮草押运官的夏原吉。
而朱棣临死前说的一句话,也完全能够证明朱棣对夏原吉的喜爱。当时的建文旧臣有不少,为何朱棣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?
铁铉
首先是铁铉这个人,李景隆兵败南逃以后,铁铉就成了防守朱棣继续向南进攻的重要大臣之一。原本在朱棣看来,手握五十万大军的李景隆都不是自己对手。
一个小小的文臣铁铉,又如何抵挡得住燕军的锋芒。可没想到济南济南城下,铁铉还真就让朱棣寸步不能进,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最开始,铁铉先诈降朱棣,哄骗朱棣进入济南城,差点把朱棣命都搞没了。经过一番拼死搏杀以后,朱棣才得以重整旗鼓,准备再次对济南城发动进攻。
只是大炮刚刚摆上,铁铉就把朱元璋的画像摆在城头上,这让朱棣一点办法都没有。打铁铉,随便打,但自己老爹怎么办,古代最重孝道,大炮要是真轰下去,朱棣的靖难之役也就宣告结束了。
史书记载:燕王愤甚,计无所出。
而黑衣僧人姚广孝也没什么办法,只能劝说燕王撤退,将来再做打算。随后铁铉跟着朱棣的撤退路线,逐步收复失地,顺带着逼迫朱棣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小。
若不是前期李景隆,将朱允炆的家底打没,此时的铁铉也差不多可以帮朱允炆,解决朱棣这个心腹大患了。
由此可见,朱棣对铁铉表示愤恨十分正常。不过此时两人各自为战,其实朱棣也并不是真正非要置铁铉于死地。一直到最后朱棣攻下金陵,铁铉却依旧选择誓死不降,这才让朱棣杀心大起。
不管是朱允炆还是自己,都是老朱家的人,你一个铁铉,非要撞了南墙不回头,这不是恶心自己?
夏原吉
相比之下,另一位明朝建文旧臣夏原吉,就得到了朱棣真切的喜爱。原本夏原吉也是朱元璋专门为朱允炆准备的明朝能臣,可朱允炆出于对齐泰、黄子澄等人的欣赏,毅然决然地将夏原吉打发到福建去当官。
等到朱棣登基称帝以后,便第一时间将夏原吉调回。他远比朱允炆明白,夏原吉有比齐泰、黄子澄更强的能力。
而夏原吉的表现也让朱棣十分满意,当时不少人都认为夏原吉身为建文旧臣,或许会像铁铉一样宁死不屈。就算表面上选择臣服,背地里也会搞小动作。
可事实上,对于夏原吉来说,老朱家的天下,谁当这个明朝皇帝都无所谓,重要的是这个皇帝圣明就好,这恰好和铁铉相反。朱棣多么希望每一位建文旧臣,都能有夏原吉这样的思想觉悟。
整个任职期间,夏原吉任劳任怨,只要是朱棣安排的事情,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解决。在得到朱棣肯定的同时,也用行动征服了所有怀疑自己的人。
而夏原吉唯一一次和朱棣唱反调,主要就是当时朱棣决定第五次亲征漠北,夏原吉一直坚决反对并表示:你都多大岁数了,还一直想着领兵亲征,这不是胡闹嘛。
果不其然,长期的舟车劳顿加上身体情况不断恶化,朱棣最终死在了第五次出征漠北的路上。尽管朱棣的五次出征,让大明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,但这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
而他临死前还曾说:夏原吉爱我。可见朱棣对夏原吉有多么看重,在他的眼中,夏原吉当真是为数不多真正以自己,或者说以国家为中心的大臣。
事实上,就夏原吉和铁铉两个人的不同选择来看,似乎都没有任何错误。只是在很多时候,人们更应该学习夏原吉的精神。
在国家统治者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,完全没有必要以死殉国,用有限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,这才是大臣真正应该做的事情。如果所有臣子全都像铁铉一样,大明王朝的治理又该交给谁呢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