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32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作者:罗西
来源:罗西有意思(微信公众号)
总有人不配更不值得让你生气。
人生走到这个份上,从“忙盲茫”到“断舍离”,得敢怼现实“你不配”,并学会自问“这个不值得”……
先讲个故事。
1923年,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。公司请来电机工程师协会的专家们来会诊,一连数月,毫无收获。
后来,他们又请来移居美国的德国科学家斯坦敏茨·斯坦敏茨,他在电机旁搭了座帐篷住下来,忙碌了两天两夜。最后,他在电机旁用粉笔画了一道线,吩咐说:“打开电机,把此处的线圈减少16匝,故障就可排除。”
公司的工程师照办了,电机立即运转正常。
斯坦敏茨向福特公司索要1万美元的酬金。
有人说:“画一条线值1万美金?简直是敲竹杠!”
斯坦敏茨微笑地在付款单上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粉笔画一条线,1美元;知道在那里画线,值9999美元。”
借用这个逸事来说明什么叫“值不值得”,而且这个“值得”,因人而异,甚至天差地别, 因为它是一个价值判断,主观性非常强,如同你翻山越岭去见的人根本不会记住你,他只会记得他自己翻山越岭去见的人。
同样,一个人,一段感情,有人认为值得自己用心喜欢、继续巩固,有人则觉得一文不值。
G点不同。
有句俏皮话:如果我发了哪条朋友圈内容你不喜欢,你跟我说,我把你删了!
“如果你对我有意见就打电话告诉我,如果你没有我的电话,那说明你跟我还没有好到可以提意见的地步……”
总有人不配、更不值得你生气。
人生走到这个份上,从“忙盲茫”到“断舍离”,得敢怼现实“你不配”,并学会自问“这个不值得”……
安全第一。惹不起,我躲避,我删了繁琐……做个可以理解的利己主义者吧。
微信群里,朋友发一张与他老同学聊天截图,老同学说“谁谁在深圳特区,还那么土,钥匙挂在裤腰上”,我朋友回:关我屁事。
老同学又问“谁谁谁,当官的那个,最近怎么样”,我朋友还是回“关我屁事”……
连续回了5个“关我屁事”。
常常有人在微信上加我,附言:“为什么把我删了?”
其实这些人应该明白,他们一定是因为我觉得“不值得”“没用”,加为“好友”,多此一举,浪费名额与时间。
一位西安的“有身份”网友重加我时疑惑地附言:“怎么把我删了?”
我也是有点坏,重新通过了他,然后实话实说:“抱歉,因为我觉得你没有用,哈哈!”
他算是有修养的人,哈哈大笑表示理解,然后在某个无聊的下午,我再次删了他,不知不觉、毫不留情。
越是在“朋友易交”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越要多问一句“值不值得”;如果没用,占着一个位置没必要。
浮世,“准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且懂得拒绝,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活中的烦恼。”
有人“三观”与你南辕北辙,很难沟通……果决放弃。
有人是旧识,你热情地想去找回过去的那份亲密,对方似乎没有兴致……微笑放弃。
有人是你喜欢的,热爱的,但是对方并不为此所动……叹口气后放弃。
有人与你没有交集,即使有交集也总是麻烦你的,而且其习惯了这种“利用”,对你的利用……犹豫5分钟后放弃。
好像“放弃”成了人生主旋律?
不是的,我一直在结交、认识新朋友,只不过也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反省、淘汰、疏远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人,给你负资产的人……
“熟人”越滚越多,“知己”也越来越少。
“有人用一生的时间来留住一个人,但对方只用了一刹那就决定离开”;其实,双方都可能是觉得“不值的”,这很公平。
“值不值得”的考量,或是出于利弊,更多的是指向感情与对错。
好的时代,人们心中有一把尺,叫对错;不好的时代,人心中也有一杆秤,叫利弊。
我觉得,当下,我疏远一个人甚至与之断了联系,大多是出于“对错”的判断,而非“利弊”的计算。
毋庸讳言,当下,多少人的价值判断是为“对错”?更多人是冲着“利弊”。
有正义感的人,过分讲究“对错”,结果可能在“利弊”的天平上被推到不利的一边。
其实,我也常常被人洗牌掉,正常。理解。
从感情的界面看,很多人不值得你付出、等待、难过、念念不忘……
放下,即放掉固执、痛苦与愚蠢。
不要为难自己。
之前写过一文:自从多说了“关我屁事” 后,生活快乐了很多。
忽然很想跟自己说声“对不起兄弟”,对不起之前总是让自己不快活,总是莫名其妙地抑郁,背太多的山峰,缠太多的长河……
总是忘了温柔自己照顾自己,总是为他人活着,曾经为父母,后来为孩子……不能也不敢率性或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,总是和别人玩深情痴心而忘了自己情感的贫瘠、心灵的荒凉……
不是心肠越老越硬,而是心里越来越亮。
成年人的平和,一半是理解,一半是算了。
所谓“算了”,就是觉得不值;“理解”只是慈悲,“算了”是有对错判断得失衡量后的放弃。
舍弃即放下。
不要即智慧。
作者简介:
罗西,专栏作家,杂志主编。
在《新民晚报》等全国50多家报刊写过专栏。
个人专著有《性感是另一种高贵》《你生命中的贵人往往是异性》等30多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