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28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搜狐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近些年最流行的茶叶的喝法,是往普洱茶里面加陈皮。
拿一把壶,往壶里投入普洱干茶,再放几块陈皮,然后,打开了炉子煮。
直煮到茶汤变红,一屋子陈皮的芳香精油香气,才停火。
放凉了倒出来喝。
汤水里也是一股子陈皮味道,至于普洱茶叶的茶香茶味嘛,就淡得很。
略等于无。也聊胜于无。
有幸喝过两回茶叶店里煮出来待客的陈皮普洱茶,嗯,那味道,主打一个淡。
就像从前,部队的食堂煮汤,炒完菜的油锅先不洗,冷水放几大勺进去,炒开,扔下菜叶,芹菜,盐调味,就是一锅热汤。
这种汤,俗称涮锅水。
而那次喝到的陈皮普洱的味道,大抵,跟这涮锅水,也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估计就是原理相似。
都不是正餐,是边角料,凑数的。
正常的普洱茶应该是香气高扬,滋味浓郁的,热带雨林气候+高原气候里生出来的茶,怎么会跟涮锅水一样寡淡无味呢。
如果普洱茶的正常表现就是这般的言语无味,那真是白瞎了彩云之南那么好的山水。
也白费了年年大量的资金进入普洱茶囤货。
是以,“陈皮普洱”中的普洱的品质,用膝盖来想,也能想象得到。
《2》
其实最早,一些品质不太高的红茶,也会被做成拼配型的茶来销售。
所谓品质不太高的红茶,以村姑陈的理解而言,当属产区不太好,以及工艺不太好的红茶。
每个红茶产区,都会有这样低品质的红茶,非关这个产区的问题,非关这个茶类的问题,是这户人家的问题。
有些人家里祖上就是没有茶园的——其实在很多茶区,包括大型的茶区,真正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生产制作的人,在当地的居民总人数中,占比是不大的。
就像武夷山,有正岩和半岩几个村子的人在种茶,听上去好像满武夷山都在种茶似的,其实并没有,但凡你关心过武夷山的人口普查数据就会发现,更大庞大的一个数字,其实是从事别的行业的。
但是,抢地盘,抢食,这是人类的共性,是人性的底色。
所以,当一款茶红了之后,当地的市场就会繁荣起来,原来没有做茶的人,原来从事别的行业的人,都会加入进来,做茶。
有些人的加入是后端的,做得轻,比如把成品茶进进来,包装,销售。
还有一些人的加入是前后端一条龙的,做得重,自己开茶园种植茶树,自己采,自己做,自己卖。
而大家知道,我们的土地、山林,是几十年前土改的地时候,就已经划定了的,一户一户祖辈沿袭下来的。
早几十年茶叶还只是微不足道的锦上之花,不能让人吃饱饭、穿暖衣、改建房子的时候,谁家爱分到茶园啊?
那时候大家都喜欢分稻田,分田地,可以种庄稼,种蔬菜,种经济作物,收入才能起得来。
所以近十来年才开始开垦种茶的人,家里是没有好的茶园和茶地的——好的适合种茶的地方,老早分给别人家了。
现在才开始种茶的,只能找一些边角地带,比如原来的菜地——太姥山脚下那片巨大的菜地,从前是种蔬菜的,后来改种草莓和火龙果,三年前开始,也全部拔掉,种上了茶叶。
把原来的自留地改成茶园,种出来的茶树,品质当然不太好。
但既然花大力气种了,又怎么可能舍得不采不做不卖呢?
随便做一做,大体上差不多就行。
端午节之前跟粽子叶包一块儿,烘干,把粽子叶鲜叶的气味烘进红茶里去,做成粽子红茶来卖,也是不错的一条销路。
我就喝过这种粽子红茶,跟真正的好红茶比起来,香气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层次变化,滋味感也欠缺许多,尤其是耐泡程度,差很多。
但胜在它的花香蜜香与粽子叶的清香合而为一,粽叶香为这款香气不显不扬的红茶,增添了五分韵致与三分别致。
是以,那一年端午节,我买了好多这种粽子红茶送亲朋——有特色,价格还不贵,又应时应景,多适合送人啊。
不得不感慨这商户的销售技巧。
把平庸的一款红茶、有可能压箱底卖不出去的一款红茶,华丽转身,变成了抢手货。
这位仁兄幸好没去做私募之类的,否则.....祸祸的就不是茶了。
《3》
也喝到过柚子茶。
把闽南产的柚子摘下来,果皮切四刀,把果肉挖出来,余下的果皮像小桔灯似的,仍旧复原成圆形,吊起来,自然风干。
果肉弄碎,与铁观音半成品茶叶揉在一起,发酵。
最后再把果肉、茶叶的混合物装进风干到半干的柚子皮里,用绳子缝紧,放到烘干机里烘干。
那铁观音不是普通的消青铁观音,而是传统的炭焙铁观音,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炭烧乌龙。
因为有烘焙过,因为发酵程度更深,炭焙铁观音拥有一股子类似浅烘咖啡的香气。
当它再与柚子果肉一同发酵与烘干,茶叶的炭焙香气中又多了三分柚子果肉的清新与甜香,以及柚子皮中的那些高浓度的芳香物质:柠檬烯、蜜柑油、香橙油、薄荷油、橙花油、杉油....
真真是好喝。
并且这茶还可以存放,边喝边放,放两三年都可以。
前提是一定要避光,一定不能受潮。
一旦受潮就会发霉...发霉了就浪费了一款好果茶了。
柚子茶跟粽子茶一样,也是极有特色的,也是极好喝的。
但它们都不是纯料茶,都属于再加工茶一类的,跟茉莉花茶一样,是成品茶叶与别的花果再加工之后做成的新茶类。
再加工茶,重在它的个性、它的特别之处、它再加工的工艺特点,但却不重在茶叶的原料。
也就是说,人们喝再加工茶,喝的是再加工这个工艺所带给我们的特殊享受,并不像喝纯茶那样去辨别茶叶原料品质的高下,以及原料等级的高低。
比如我们喝柚子茶,主要感受的就是柚子香气滋味与茶叶是否完美融合在一起,这才是能带给我们喝这款茶享受的最重要因素。
而茶叶的品级,等级,品质,倒不是首要考量的指标。
毕竟,再加工茶它的价格就在那里,走的是特色茶路线,跟纯料茶的价格,自然是不能比也不敢比的。
所以,再加工茶不会用太好的原料来做。
成本摊不起。
《4》
最近看到的最震撼的新闻是,有人鼓励大家喝茶时,加点枸杞。
原因是,枸杞羊生,喝茶的时候加点枸杞,利于羊生。
对此,老中医老李的评价是,直接喝枸杞泡菊花,不是更好?把茶叶掺和进来干嘛?
是的,枸杞羊生这是常识。那就直接用枸杞泡水喝好了。
保温杯里放十来粒红艳艳的果子,沸水冲进去,闷上一小时,打开放凉了就能喝,巨羊身。
为什么要扯上茶叶呢?
细究一番,原来提倡往茶叶里放枸杞的人,是一小部分卖茶的,小掌柜。
自己开个小店,闲了在朋友圈发发图片卖茶的那种。
平时店里人不多,于是有了空闲,搞出各种花样。
前段发白毫银针叶底煮绿豆汤的是他们,现在提议往茶叶里加枸杞的也是他们。
茶叶于他们,就是一种可以随意亵玩的物件,没有生命,没有喜怒哀乐。
其实,有时间可以上茶山转转,学学种茶、采茶、制茶、鉴茶。大把的学问等着学呢,何必把心思放歪了,放在这些旁门左道上呢?
学艺精了,茶自然卖得好,客似云来也只是指日可待的事。
最怕老大嫁作商人妇,岁月如白驹过隙了,痴长了年岁,学识能力境界胸襟一点没涨....
这般不爱学习,偏爱旁门左道,再开十年,也只是个小店呀。
《5》
写到这里原本是要结尾的。
然而李麻花来了。
给我看一则广告,一家卖咖啡的店,开发了新产品,枸杞咖啡。
一杯加了糖加了奶加了冰块的咖啡上面,赫然屹立着几粒红红的枸杞果子。
广告语是,咖啡加枸杞,黑红更健康。
这一刻,真心要emmo了。
突然觉得,本土的茶叶也好,泊来的咖啡也罢,扫盲普及之路,真的是道阻且长。
路漫漫其修远兮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