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国的国号是什么?三国志中弄了一笔糊涂账,让后世都误会了

蔡吉娣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25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得益于《三国演义》的普及,大部分国人对三国的史事都如数家珍,但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上,可能大多数人都没弄明白。

蜀国的国号到底是什么?

许多人本能反应肯定是:蜀。

语文功底好的人几乎会脱口而出一首唐诗:

《蜀相》

蜀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
应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
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
没错,这确实是诗圣杜甫的诗。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,那他们国家肯定是蜀国。这应该是实锤了吧?(实锤:网络语言,证据)

很可惜,杜甫是诗圣没问题,但杜工部可能对历史问题不太较真,毕竟他写的是诗,不是史。

看过《三国志》的朋友们可能会说了,杜甫不够实锤,有够实锤的。陈寿著《三国志》,蜀国部分就叫《蜀书》。陈寿可是公认的大史学家,《三国志》是前四史之一,无可置疑。

很抱歉,之所以许多人弄不明白蜀国的国号,正是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弄了一笔糊涂账,让后世产生了许多误会。

虽然陈寿写的是《蜀书》,但蜀国的国号并不是蜀,也不是蜀汉。

正确的国号是:汉。

何以见得?

刘备称帝前,许靖、糜竺、诸葛亮等人联名上表劝进,表文中明确无误地指出:

“夫汉者,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,大王袭先帝轨迹,亦兴于汉中也。……宜即帝位,以纂二祖。”

意思是,汉高祖刘邦定国号为汉,现在汉中王(刘备的爵位)沿袭高祖的事业,又兴起于汉中。……应当即皇帝之位,以承继汉氏二祖的法统。

刘备登基后,发文诏告天下,文中说:汉有天下,历数无疆。……备畏天明命,又惧汉祚将湮于地,……惟神飨祚于汉家……“

明确地指出,他继承的是汉高帝的法统,国号自然不能变。

刘备即位的当年实行的还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。因为一般来说,没有特殊情况,都是在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正月改元。这也说明,他与汉献帝不是两个国家的皇帝,而是一姓、一国、一脉。

那为啥陈寿写《三国志》时,记载刘备的汉朝却写作《蜀书》呢?

原因是时代比较敏感。

陈寿原本是蜀国人,魏灭蜀后在西晋为官。故蜀国许多官员都在晋继续出仕,但当时后主仍在,晋朝对其表面优礼有加,实际却十分提防。故蜀国的臣子虽然有官做,但都不敢稍稍流露对后主的感情和对故国的思念。

陈寿亦是如此。

他刚到晋朝时,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没有被录用,在家闲坐了好几年,才当了个小小的阳平县令。

后来他名闻于天下,原本有人推荐他在中央当中书郎,结果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,朝廷将其降授为长广太守。陈寿不免心里有气,推辞不受。灭吴功臣杜预推荐陈寿当黄门郎,但没过多久又被莫名其妙地贬官。又过了几年,陈寿稍稍缓过点劲,被推荐为太子中庶子,最后又是不了了之。

如果一次两次折辱,还可以解释成巧合。一而再,再而三地贬官,这就能说明问题了,晋朝对蜀国故臣是极其不放心的。

陈寿也有自知之明,他活的谨小慎微,从不敢稍露不满言论,一门心思全部投入到《三国志》的写作中。然而即便是做学问,陈寿也十分谨慎,生怕得罪了朝廷。

晋朝继承的是曹魏的法统,而曹魏则是接受的汉朝禅让,汉朝只有一个,到了汉献帝那里已经断绝了,天下唯一的法统现在在晋朝司马氏手上。你刘备的汉朝,当年魏国不承认,现在我们晋朝也不承认。

陈寿是史学家,自然明白其中道理,他不敢提刘备继承汉献帝,否则就是不承认晋朝的政治正确性。

但是这个国家又是客观存在过的,总不能忽视它。陈寿便采取了折衷之法,他把刘备的汉朝称为蜀,含糊地把这个问题对付了过去。

至于涉及到汉朝国号的一些诏书,因为已经传遍天下,没法再改,只好保留,好在晋朝不搞文字狱,《三国志·蜀书》得以存在下来。

后世演绎三国史事,不太严谨的便沿用陈寿的说法,称刘备的汉朝为蜀。稍微讲究一些的,称之为蜀汉。时间一长,也就没人再较这个真。

作者:票非人

版权声明:本文由「鱼羊秘史」原创制作,并享有版权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欢迎转发朋友圈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一福大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06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