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18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很多人拜佛认为拜的就是面前的那尊佛,殊不知,拜佛其实就是拜己,如来在菩提树下证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只因妄想执着,不能证得。”很多人不能证道的原因都只是太过于执着,都放不下自己的执念。
很多人都在纠结一些人或物,从而无法真正的放下自己,放下执念,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,五蕴皆空,方度一切苦厄。在佛的眼里,世界上一切的苦难和挫折都是不存在的,所以不必为它们而耗费心神,只需要淡然的去面对就好。
而五蕴皆空中的“五蕴”指的是“色”“受”“想”“行”“识”,而普通人无不由这五蕴组成,只有把这五蕴修没了,才能够达到佛的最高境界,而佛也一直在教导人们要放下五蕴,摆脱掉日常所见的烦恼,摆脱掉苦难。
但是“五蕴”中的每一点普通人无一不在其中,又如何无视它呢?其实,五蕴皆空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循环,佛所说的世间万物都是虚无的,不存在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,而是时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因果效应,打个比方,一个人没有及时移开路上的一颗石头,这时过往的行人会被这颗石头所绊倒,从而受伤,那么如果能够再事先把这颗石头给移开,就不会出现有行人被绊倒的事情,也不会有受伤的事情发生,这一切都是有“因”才有了“果”,如果没有这些因果,那么就不会有行人受伤的事情发生。
尽管这个例子粗糙了些,但“空”的含义就是要让人懂得因果,道理就是这个道理,佛所倡导的“五蕴皆空”不过是为了能够让人看到“因果循环”,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物,要知道它的因果,了解事物是因为什么而发生,又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,这样才会看开,看淡,才会和佛家所言的“空”契合。
所以再遇见一些事物时,要把它看开,看淡,才不会一直执着,一直有执念,才会让事物恢复它原本的面貌,而“空”并不是表面上的空,而是深层意识上的“空”,要抛开事物的一切表面,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。
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要有一双直接看到事物本质的眼睛,这样才不会被执念,执着所累,才会让自己更豁达,心胸更开阔,也会让自己理解到人生的奥妙,而这点,恰恰是佛理所倡导,教导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