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20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苏轼王安石“相爱相杀”的背后:告诉孩子,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?
什么是好朋友?
之前有个女孩儿在后台给凯叔留言:
“我做什么我闺蜜都反对我,我要和她绝交!”
“绝交”,这是三年级以下小学女生的常用词。
但遇到不同意见,是不是一定要绝交呢?
今天我给你讲个故事。
假如,你去参加一场全国最难的考试,
难度堪比高考+奥数,还要难10倍,
不光考上下几千年历史,还要考诗词、音律、法理、军法……等等五花八门。
和你一起参加考试的都是谁呢?
都是各大教授的弟子,甚至还有宰相的得意门生。
结果!
你一个二十出头的无名小辈,
在一群大神里突出重围,拔得头筹,还是有史以来最高分!
上至皇帝太后,下至文武百官,平民百姓,都指着你的卷子赞叹:
“哎呀,真是天纵奇才!”
可这个时候,
突然有个人跳出来说你:“这文章,华而不实,我要是主考官,绝不录用你!”
你想想,你什么心情?
一盆冷水?一腔怒火?还是一心不甘?
你此刻的心情,
大概,也许,可能就是苏轼,苏东坡那个心情。
“我已经这么优秀,可为什么被你说的一文不值?”
说这个的是谁呢?
王安石。
我觉得特别有意思,在同一个时代,出现了两个牛人,这两个人还哪哪儿都不同,不同到了对称的高度。
比如:
苏东坡这个人爱干净是出了名的,有一次给他搓澡的人手有点儿重,他就写了首词:
“轻手,轻手,居士本来无垢”。
王安石呢?不讲卫生,据说好多年不洗澡,史书上说:
他脸上的泥啊,硬的像蛇皮一样!
估计苏轼怎么都想不通:
这样蓬头垢面的人,怎么能在殿前泰然自若地大谈治国之学?他不痒吗?
再比如:
苏轼爱美食是出了名的。
哪怕后来被一贬再贬,穷得吃不起羊肉,他也能把别人扔的羊蝎子,加盐烤烤,啃的津津有味。还发明了很多名菜,东坡肘子,东坡肉。
而王安石?恰恰相反。
对吃一点都不讲究,谁也不知道王大宰相爱吃什么。
有天一个人突然跑到王安石夫人面前说:
“哎呀,我终于知道宰相爱吃什么了?他爱吃鹿肉!”
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哟,今天他把一整盘鹿肉都吃了!”
“害,你明天试试把另一盘菜放他面前,你看他吃不吃?”
第二天发现,不管什么菜放在他面前,他都只吃那一盘。
在苏轼眼里,连吃什么都不在意,还有什么情趣呢?
后来,苏轼和王安石的冲突越来越明显。
当时,北宋的朝政已经出现危机,所有人都知道要改革,可怎么改?
王安石主张变法,要大刀阔斧,天翻地覆。
可此时大宋的积弊是多年累积而成,
在苏轼看来,咱得一点儿一点儿慢慢改。不能下猛药。
你看,两个人的治国理念又是截然相反。
于是,苏轼不断弹劾王安石,王安石就不断地贬谪苏轼,
贬出京城,一直贬到杭州、密州、湖州、徐州……
这是苏轼哎!
北宋开国百年的第一名,
堂堂的士林领袖,
原本可以封侯拜相的人生,
就因为王安石的出现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!
苏轼就像被一双大手操纵着,不断地颠沛流离,
王安石成了他永远逾越不过去的那道山,
那堵墙!
苏轼人生中最绝望的时候,
大概就是乌台诗案了。
1079年,“乌台诗案”爆发,
苏轼入狱,生死未卜,
受尽折磨和凌辱,差点就扛不住了!
堂堂一个太守,
被人从大堂像鸡、狗一样在大街上驱赶。
平日的朋友不落井下石都算好的,
那些来往的书信,都变成了铁铮铮的罪证。
130天暗无天日的生活,
苏轼就像活在一个天井里,
伸手就能碰到墙壁,抬头怎么也看不到光。
等待死刑判决前,
是大儿子苏迈每天给他送饭,甚至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,都得出城去借……
就在这种境地下,
在满朝文武声讨,以及他的政治盟友几乎鸦雀无声的时候,
苏轼万也没想到,
救他的,竟然是王安石!
是他向宋神宗进谏:
“岂有盛世,而杀人才的道理?”
你也许觉得:
王安石是宰相,说句话没什么大不了。
但,王安石那个时候已经没有权力了呀?
他的处境也不好:
被宵小所害,
变法措施被推翻,
第二次被罢相,
应该说政治生涯已经彻底结束。
可苏轼,怎么也没想到,
他竟然站了出来,维护自己这个吵了几十年,斗了几十年的“死对头”!
乌台诗案5年后,
苏轼调职常州,听说王安石就在附近养老,马上托人传话:
“我能来看看您吗?”
那天,苏轼一大早站在船头,
远远看到有个老先生骑着毛驴等在岸边,天气渐冷,也不知那人等了多久。
船越走越近,苏轼突然认出了那个熟悉的身影,
船还没有完全停下来,他就一步跨到岸上去!
两个人相隔不远,互相顿住,
苏轼看向王安石,那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呢?
越过半生隔阂,
越过生死巨变,
越过世事沉浮,
那眼里有疲惫有孤独,也闪烁着心满意足的笑意。
而苏轼呢?
等这一刻已经太久太久了,他俯身便拜:
“轼,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!”
我没想到您能跑这么远来接我,我都来得及换衣服,唐突啊,无理啊。
王安石说什么呢?
他哈哈大笑:这些俗礼,怎能约束我们这样的人呢?
夕阳西沉,喧嚣散尽,江水静静流淌。
这只是山野渡口再平凡不过的一天。
可谁能想到,
一个曾是巍峨如山的当朝宰相,
一个曾是风靡天下的士林领袖,
当朝最耀眼的两颗星竟然齐聚在此。
他们见识过山顶的风光,也看透了谷底的苍凉,
他们曾是一生的宿敌,
现在却抖落一身风尘,相视一笑,莫逆于心。
我们回顾一下:
王安石错了吗?
国库亏空无力,边疆屡战屡败,乡间盗贼四起。
不变法,怎么强兵?
不变法,怎么富国?!
苏轼错了吗?
他反对的从来不是某个人,不是王安石,
而是王安石做事的方法。
后来保守派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,
苏轼也第一个反对:
你怎么可以全面否定一个人呢?
王安石变法有优点?咱把好的地方继承下来呗?
纵百年身死,负千古骂名,
吾志所向,一往无前。
——这,是王安石的态度。
天生倔脾气,撞了南墙也不回头。
只要那个方向是对的,就迎难而上,百折不回。
——这,是苏轼的态度。
王安石:“你可曾想过,我死后,人人装聋作哑,一心为民的你可能就是大家眼里的疯子”。
苏轼:“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。”
王安石:“若你面对的是急风骤雨,万丈深渊呢?”
苏轼: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果然,两年后王安石逝世,毁誉参半,
再后来,苏东坡被新旧两派势力所不容,放逐海南。
但是,他们的精神、想法、品节……
照耀千古,永不熄灭。
如果王安石和苏轼没有那么坚持自我,
也许就不会有“金陵相会”的和解,
不会有“寄蜉蝣于天地”的慨叹,
不会有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豁达,
也不会有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的释然。
而那些不同,恰恰是为了最后的大同:
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所以,孩子你看:人往往是不同的。
哪怕是朋友,
我们的性格、喜好、想法都可以截然不同,然而并没有那么多是非之分。
发生争执很正常,往往是因为他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,
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讨厌这个人。
那什么样的人应该远离呢?
是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底线,
那些伤害别人、欺辱别人、甚至在民族大义上失节的人。
这样的人,我们离得越远越好。
留言征集
如果你听过《凯叔诗词来了》
一定记得苏轼写过的诗
还有没有哪个诗人故事,让你印象深刻?
欢迎大家分享~
—— End ——
作者:关山月,走人间世,写世间人,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,邮箱tougao@ksjgs.com。欢迎转发及分享,侵权必究。©2014-2023 北京凯声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